韶山市韶山乡:务实三大举措 推进基层治理和谐善治
文章来源: 作者:郭莹 时间:2020-04-14 15:07:18
近年来,韶山乡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,聚焦更好地服务群众,在服务主体、服务平台、服务方式等三个方面精准发力,努力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推进基层治理和谐善治。
“1+N”:坚持党建引领 调动各方参与
社会平安是人民群众的“最大公约数”,也是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。以前,在基层矛盾调解中,部分群众觉得自己有理却被拉了“偏架”,对处理结果不服,反复上访。极少数人明知自己无理,但想通过“闹访”“缠访”来获取利益,导致“信访不信法”“信闹不信理”问题突出。对此,韶山乡探索“1+N”工作方法,助推矛盾纠纷化解。“1”是紧紧依靠村级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关键力量,实现矛盾纠纷“村为主”。“N”是指根据村民需求,组建乡贤理事会、红白理事会、环保理事会、评理小组、帮帮团等组织以及充分发挥律师团队、驻村辅警、第一书记等力量参与社会治理。
比如韶润村项目建设多,伴随项目建设所带来的失地农民管理难、房屋征拆诉求多等问题,多次出现赴省到京越级上访人员。韶山乡全面压实村“两委”干部包案化解责任,针对信访人员制定一对一化解方案,发动村民小组长、党小组长、乡贤等开展上门劝导,组织律师团队、驻村辅警开展上门说法,同时选派乡综治办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,共同参与矛盾纠纷调解,成功化解庞家新屋安置区、彭家组征地等矛盾纠纷,确保了社会治安稳定。韶山村一村民多次上访,反映宅基地纠纷问题,最后经过调解小组现场调查、评理小组当场评判,让其心服口服,最后签订了息访息诉承诺书,再也没有出现过上访行为。黄田村退休老师吴明辉作为村乡贤理事会的主要成员,近年来同村干部一道,积极参与村上创意农业特色示范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的矛盾纠纷调解,成功化解项目有关土地纠纷、劳务纠纷等5起,成为乡亲们解决矛盾的“主心骨”。
“线上+线下”:立足群众需求 优化服务平台
服务是最好的治理。面对群众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,必须运用好技术手段,整合服务资源,提升服务水平。韶山乡统筹资源,建立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服务“线上+线下”双结合模式,即用好一个平安乡村信息化平台,用活一个村级综合服务平台。
通过平安乡村信息化平台,开展留守老人及儿童每日喊话服务、重点政策及工作每日信息服务、重点人员及场所每日巡逻服务,将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垃圾分类、畜禽圈养、秸秆禁烧、社会治安等全部纳入平台管理,实现日常服务管理“全域覆盖、全网共享、全时可用、全程可控”。韶阳村便民服务员彭晓霞是该村的信息化平台管理员,她每天上岗的第一件事,就是打开信息化平台,开展“点名服务”。看到留守老人们在前坪散步、在家里做早饭,她就感到很幸福。看到谁家里的房前屋后有垃圾,她就会第一时间“喊话”,在系统中劝导农户,并通知村卫生专干及保洁员上门督促农户卫生整改到位。
乡党委按照市委统一部署,深入推进党支部“五化”建设,10个村已全面完成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,规范设置了便民服务大厅以及多种符合群众需求的功能室。“以往在村里办个小事要跑好几个地方,有时同一栋办公楼还楼上楼下来回跑。现在方便多了、所有村干部全部在便民服务大厅集中办公,所有事情一门式搞定”。在韶前村便民服务大厅,正在办理计生证明的群众对“一站式”服务赞不绝口。各村立足自身实际和群众需求,建立了“周阿姨谈心室”“四点半课堂”“小组长调解室”等,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。
“敲门上户”:力量下沉网格 一线解决难题
基层党员干部是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。韶山乡做实做细网格化,推行“敲门上户”,明确村干部每日必须有1个小时入户走访,乡干部每周必须有1天时间到网格开展服务,各级党员干部一竿子插到底,当面听取群众呼声,做到社情民意“一周一汇总”、政策咨询“三天有答复”、疑难矛盾“一周有方案”,主动征求群众意见、集思广益,使解决问题的关口进一步前移,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。
大坪村网格员刘家和,每天坚持入户走访,对群众反馈的问题都进行详细记载,遇到矛盾纠纷会及时了解情况,并积极做好调解工作。“现在的村干部不像以前了,会经常到家里走一走、问一问,有什么问题也方便我们第一时间反馈,真正变成了贴肉干部。”该村文姓村民前段时间反映了水田水渠被堵的问题,网格员第一时间收集问题并提交村“两委”会议商议,一个星期后,该村民收到了网格员反馈的解决方案。今年3月以来,各村先后召开户主会70多场,分网格分片就平安乡村、垃圾分类等进行宣传,与群众直接对话,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0多件,政策答复10多件,专题研究20多次,进一步拉近了干群关系,赢得了群众支持。